郏县文史讲堂开讲啦

来源:郏县政协 发布时间: 2024-07-23 浏览次数:

苏轼先生是中国大文豪,其埋葬在郏县的原因一直是个谜,为深入挖掘郏县历史文化资源,弘扬东坡文化,传承三苏文脉,7月19日下午,郏县政协在河南东坡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举办文史讲堂活动。

_cgi-bin_mmwebwx-bin_webwxgetmsgimg__&MsgID=54923634585563015&skey=@crypt_b436a617_c81167a33d81aa1010fca90fa66d4c3e&mmweb_appid=wx_webfilehelper.png

此次活动邀请郏县政协文史研究员乔建功作为主讲人,乔建功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,围绕《苏轼葬郏探因及苏坟渊源》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和分析。

图片1~1.png

乔建功指出,苏轼葬郏的原因和直接证据,目前可考文字记录比较详实,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。

一是苏辙2月来信商议身后事。1101年2月20日苏辙给苏轼写了一封信,信函目前缺失,但可以从苏轼的5月回信中可以推断二月来信有关内容,涉及兄弟二人的百年身后大事。

二是苏轼的5月回信确定葬地。1101年5月份,也就是在苏轼去世的2个月前,苏轼给苏辙回了一封信,这封信收在《苏东坡全集》“与子由弟十首·八”,俗称“致子由第八简”即第八封信。信的开头说“子由弟得黄师是遣人赍来二月二十二日书,喜知近日安胜,兄在真州,与一家亦健......”中间贸然一句葬地事,葬地,弟请一面果决。八郎妇可用,吾无不可用也。更破十缗买地,何如留作葬事,千万莫徇俗也。

乔建功指出,这是苏轼关于葬地留下的十分重要的文字史料。纵然只有寥寥数语,却是正确解读苏轼葬郏之谜的关键。其内涵是:兄弟二人的墓地由苏辙做主,苏轼主张不必再花钱另买葬地,认为八郎妇能用的葬地,且明确说不要再买地,直接用八郎妇的葬地。就这样,为日后葬郏埋下了关键性的伏笔。

三是苏轼7月复信叮嘱葬地。当年7月,自岭南回常州的路上,苏轼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,于是给苏辙写信,托其后事,遗言葬郏。主要依据是苏辙给苏轼写的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》,这篇墓志铭明确提到,“公始病,以书属辙曰:即死,葬我嵩山下,子为我铭”。墓志铭中还记载,“明年闰六月癸酉,葬于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”。

乔建功指出,由此可以推定,苏轼之所以葬郏,缘起于苏辙为八郎妇选择葬地,他们兄弟二人在苏轼病逝前半年间来往三封书信,商定葬在嵩山脚下。

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,苏轼和闰之夫人合葬于同一墓穴。苏辙有《再祭八新妇黄氏文》载:“嗟哉吾兄,没于毗陵,返葬郏山。兆域宽深,举棺从之,土厚且坚。”

乔建功指出,这里明白介绍把苏轼安葬后,把黄氏之棺也葬于此。所谓苏轼葬郏,1102年6月实际安葬的是四人三个坟,苏轼王闰之夫妇合墓、迨妇欧阳氏即欧阳修的孙女和八郎妇黄氏。

根据历史记载和三苏园现存墓碑推论,自1102年苏轼葬郏至1232年金朝末年130余年间,三苏园内埋葬着苏家祖孙五代至少二十八人之多,是一个苏氏流寓在外颇具规模的族茔。

据了解,乔建功是郏县财政局退休干部,现年85岁,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,2003年退休后,致力于苏轼葬郏的学习和研究,先后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,分别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《中国苏轼研究》,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主办的《苏轼研究》以及《平顶山学院学报》《乐山师范学院学报》《安阳师范学院学报》《大河报》《平顶山日报》等刊物。2015年出版个人论著《三苏葬郏考略》,荣获平顶山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。 


Baidu
map